嬰幼兒的體溫和成年人不同,通常嬰幼兒的體溫較高,平均約為攝氏37度左右。尤其出生一個月內的 新生兒,由於腦內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沒發育完整,容易受到外界環境溫度以及衣物等影響而升高,有時體溫可能會升高到攝氏38度,但隨著寶寶的逐漸發 育,控制體溫的能力也愈來愈好,體溫就會愈趨穩定。
Part1:觀察孩子的發燒症狀
檢視寶寶身體發熱的反應
由於人體的體表溫度和中心溫度不同,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陳永綺建議家長,當看到孩子出現躁動不安、哭鬧、活動力減退、食慾突然降低、臉部潮 紅等 反應時,就應測量體溫。一般來說,當肛溫或耳溫超過攝氏38度、口溫達攝氏37.5度,或腋溫到攝氏37度時,就已經是發燒了。
此外,造成體溫升高的原因除了發燒之外,也可能是其他外在環境影響,如:環境過於悶熱、運動過後、穿太多衣服、洗完熱水澡、剛喝完奶等。發現嬰 幼兒 的體溫超過正常時,可先排除這些原因,靜待15至30分鐘後再量一次體溫,對照前後兩次體溫和寶寶的反應,才能認定孩子是否真的發燒。
正確量體溫建立判斷基準
有些家長對於體溫的判斷仍不準確,會用手摸、量額頭等方式,甚至有些家長看到寶貝臉色潮紅、哭鬧就直覺認定是發燒,陳永綺醫師建議,家裡要常備體溫計,以體溫計測量的體溫為基準,再來判定孩子是否有發燒的情形。
善用體溫量測工具
常見量體溫的方法有耳溫、肛溫、口溫和腋溫,不同的測量方法所得出的體溫結果也不盡相同,家長要先弄清楚使用的測量方式體溫基準,並且以正確的方式量體溫,才能替寶寶的健康把關。
陳永綺醫師表示,如果確認寶寶已經有發燒的情形,或是經過醫師診療、服下退燒藥後,建議一個小時幫孩子量一次體溫,如果可能的話,將每小時的體溫變化記錄下來,萬一孩子的病程有變化,這些紀錄能幫助醫師更快掌握孩子的狀況。
適時給予醫療協助
孩子發燒不舒服,通常家長也是心急如焚,近年來爸爸媽媽已能接受「發燒不一定是病,而是一種疾病徵兆」的觀念,但卻有些家長誤解發燒的意義,反而忽略了高熱對寶寶產生的影響。
陳永綺醫師表示,門診中有愈來愈多家長,寶寶已經高燒不退數天才來就醫,甚至有些已經發展成肺炎,詢問為何不早點接受治療,爸媽的答案居然是:「發燒不用吃藥啊!只要等燒退了就好,也請醫師不要幫我的孩子開藥,我怕吃太多藥讓他長大會失去免疫力。」
「沒想到十幾年前家長一味要醫師打針退燒,如今卻有家長不願以藥物協助寶寶退燒。」當然,這樣過與不及的情形都不可取!發燒會使寶寶的代謝反應變快,體力消耗多、心臟負擔大,自身免疫系統無法遏止發炎的情形,持續高燒當然會危及寶寶的性命!
因此,陳永綺醫師強調,適時的醫療照護才是對孩子最好的保護,當寶寶發燒時,家長細心觀察並佐以合適的治療和照護,始能保障孩子健康,而非一味排拒藥物的介入,反而讓孩子陷入疾病的威脅。
維持寶寶的正常作息
每個寶寶都有自己固定的生活作息,放假期間家長的心情較放鬆,或舉家出遊、拜訪親戚等不同計畫,陳永綺醫師提醒,即使成年人的生活節奏改變,記得仍須讓嬰幼兒保持平常的習慣,吃和睡的時間不要改變,通常劇烈的作息變化會使嬰幼兒免疫力降低、容易染上疾病。